close

 

楚丘,古地名。夏末商初,楚人的祖先生活於中原的北楚丘(河南滑縣東)楚丘(山東曹縣東南)。這些地方到處生長著稱為“荊”、“楚”的灌木。《春秋·庄公十年》孔穎達疏:“荊、楚,一木二名。”《說文》:“楚,叢木,一名荊也。”商代甲骨文“甲申卜,舞于楚丘。”“于楚又雨。”楚丘在歷史上的意義和重要性,不可言喻。

楚丘,因處於桑林之中,舜帝時稱桑台,夏禹與塗山氏女在此成婚,《楚辭·天問》有:“焉得彼塗山女,通之於台桑”的記載。夏中後期,季連(楚人先祖)部落的一支居此,故名楚丘。楚丘遺址在今山東省曹縣東北梁堌堆景山遺址

楚丘又名邳山,亦稱景山,在商時是像徵興盛的著名大山,《國語·周語》有“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的記載,商湯之都,因有景山而名景亳,商湯滅夏前,曾在景山會盟諸侯,作《湯誓》,歷數夏桀之罪,史稱“景亳之盟”。商湯在此稱“吾甚武”,景山東北側稱武城,即源於此。商湯滅夏后,天大旱,湯王穿素衣騎白馬,“剪髮斷手”,親自登上景山桑林,把自己當作犧牲,自責不足,祈天求雨,言未畢,大雨降下,旱情解除。 

商時景山周圍有濟水支流(名黃溝水)經過,山上有高大筆直的蒼松翠柏,對此,史籍記載較多,《詩經·商頌》是歌頌殷先祖成湯、武丁的祭廟之樂,其中《烈祖》云:“景員維河,殷受命咸宜”,其中景,即景山,意為景山四周,皆大河也;《殷武》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其意為登上景山,看到松柏高大且直立。

商湯都亳後,楚人南遷,仍把楚丘當做宗廟之地。周代,楚丘屬宋國,春秋時期被曹、宋邊界的戎人佔據,《春秋》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戎伐凡伯於楚丘”,即此。戰國初屬宋,後屬齊國。秦時在此設城武縣,項羽為西楚霸王時,改稱楚丘縣。劉邦伐英布後過此,因感天下底定,乃改楚丘縣為成武縣。東漢初成武縣城遷治文亭山(今成武城區)左,山稱楚丘亭、楚丘,屬濟陰郡已氏縣。隋代,己氏縣(縣治在楚丘南15公里)北三十里因有春秋楚丘遺址,乃改己氏縣為楚丘縣

明清兩代,楚丘復稱景山,設景山鋪,景山里。梁氏在景山南建村,名景陽村,後改稱梁堌堆。景山遺址是一處集龍山、岳石、夏、商、周、漢等不同時期的古文化堆積。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楚丘,春秋戎州己氏之邑。《春秋·隱公七年》:“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楊伯峻 註:“ 楚丘當為戎州己氏之邑,地界曹國與宋國之間。據《一統志》, 楚丘城在今山東省成武縣西南、曹縣東南三十裏。杜註以為衛地,誤”。北楚丘,春秋衛地。《左傳·閔公二年》:“ 僖之元年, 齊桓公遷邢于夷儀 ,封衛於楚丘 。” 楊伯峻註。 楚丘 , 衛地,在今河南省滑縣東,衛文公遷都楚丘,都城遺址位于今八裏營鄉殿上村。後用為遷移之典。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江南閭裏間,士大夫或不學問,羞為鄙樸,道聽塗說,強事飾辭……言食則‘餬口’,道錢則‘孔方’,問移則‘楚丘’,論婚則‘宴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