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小跟著媽媽、叔叔和哥哥到汐止作坡()為先人掃墓。帶著孩子一起為先人掃墓就是教導孩子們『飲水思源』『知恩報恩』最好的方式。從神公恭星來台,口語相傳的泉州同安祖籍由祖母、爸爸和媽媽傳給我們。保長坑五堵汐止平溪台北住了很多族親,爸爸在民國五十八年(1969)矽肺病四十八歲過世,也曾得到族親們很多的幫忙。

國共戰爭和冷戰阻絕了兩岸的往來,兩岸關係和緩後,台灣開放大陸探親旅遊。三哥(萬燧)在九十六年(2007)退休,我(萬億)在九十九年(2010)退休,多次以『同安』和『石澳』交叉搜尋,找到了『清嘉慶年間同安古地圖』,如圖一,也是這次尋根溯祖成功的主因。
同安古地圖(圖01)

澳溪尋根00(圖02)

從Google Earth分析同安附近水系,找到同安西溪上游澳溪村(圖02),也從一些片段的訊息,確定澳溪村石佛內就是很多台灣人的祖籍地石澳堡。澳溪村殘留了幾座明清時代為抵禦盜匪用堆砌的古堡,入村的石澳口附近有澳口岩、麒麟山寨和朱熹題詞的『安樂村』塔

看看廈門市同安區政府網頁上的資訊: 『澳溪村委會』在蓮花鎮政府駐地西北10 公里,屬蓮花鎮。轄九溪尾、南坑、樹後、田洋、大社、溪埔店、新厝、西埔下、康厝、中莊、將軍洋、後溪、井內、張溪、田中央、山前、湖社內、新厝仔、下坪內19自然村、17村民小組、748戶、3310多人。村委會駐九溪尾,以村名澳溪為村委會名。清屬感化里石澳保。1943 年屬蓮山鄉澳溪保。1950 年為澳溪鄉,屬第三區。1959 年改稱澳溪大隊,屬蓮花公社,1961 年屬雲埔公社,1964 年屬蓮花公社。1984 年改稱澳溪村委會,屬蓮花鄉,1991 年屬蓮花鎮。有耕地3000 畝,以農為主,產稻穀、甘藷、花生、甘蔗等。有僑辦澳溪中學澳溪小學、幼兒園和衛生所。已故華僑陳延謙、郭芳楓故里,乒壇名將郭躍華誕生於此。境內有宋朱熹書題的“安樂村”石塔。省道205 線經此。

『太師湖』應該指西溪上游谷地或範圍較小的澳溪村盆地,但是紫來鄉』在澳溪村的哪裡呢?五月十一日出發前,先焚香祈秉祖先保佑此行平安順利,剎那間傾盆大雨,好像老天爺為這趟兩百多年來的旅程所感動落淚。即將解開四、五十年來的疑問,心裡有點忐忑不安,既興奮又怕弄錯搞砸!飛機在大雨中起飛,不太穩定,有點踉蹌,到了金門就沒雨了,降落也很平安順利!從水頭碼頭轉廈門五通碼頭,再搭計程車直奔同安汽車站(圖03)

澳溪尋根05(圖03)  

在家裡已經做好功課,搭公交613A就可以到澳溪,但是完全不知道要在澳溪井內下車找才好。預定一天從雲埔走路到澳溪澳溪走路到雲埔,另一天從澳溪走路到井內井內走路到澳溪。到同安已經十一點多,空著肚子,想在雲埔下車吃飯,然後問人。上了車之後,卻想直奔井內。快到澳溪時,聽車上廣播『澳溪井內是終點』,錯以為澳溪站就是井內站。三哥很快下了車,我慢了一點,被司機先生滴咕幾句。

下車後,在旗娟石化加油站對面找到唯一的小吃店。冥冥中好像有的祖先要三哥和我吃飽再找,有的祖先卻好像要告訴我們還沒到,下一站井內才是葉家故鄉!等待上菜的時間,當然不能空過,一會兒就向店老闆那兒弄清楚澳溪村姓葉的都住井內。其中,共同在餐廳內用餐的另一位客人葉姓族親就住那兒,他告訴我們從澳溪站走路,第二個路口左轉。

用完餐,拖著行李走往井內走,又開始下雨!好像神庇公井內祖先分別兩百多年後,再見面悲喜交集相擁而泣!又好像井內祖先第一次看到台灣子孫高興感動喜極而泣!
澳溪尋根06(圖04)
澳溪尋根07(圖05)

澳溪村(圖04)省道S206來往廈門同安安溪必經的中途點,長途客運幾分鐘就一班,可惜沒有停靠啊!澳溪中學學生初中部畢業後,就要搭公交613A或614到同安上學。往井內的路上,發現路旁就是澳溪(圖05),趕快拍個照。

過了蓮花鎮派出所澳溪村警務室左轉,小路右側田野(圖06)(圖07)非常美麗!田中央稻苗已經長得亭亭玉立,田尾龍眼樹已經開花,莫非這些就是井內先祖們耕種長養神公的田?井內祖先用這些田長養神庇公,神庇公過海到台灣汐止作坡內開山闢田再長養連環公忠孝公輝煌公春木公烏定公和祖母高娘。祖母、爸爸(清印公)和媽媽從事礦場、建築等工作再長養我們,沒有前人的努力,哪有今天的我們!盼我高娘子孫們永遠記得祖德高雅芬芳。
澳溪尋根08(圖06)

澳溪尋根09(圖07)

雨繼續下,我和三哥來到一座廟宇--三太廟(圖08),想必是族親和鄉民的信仰中心。柱子刻著對聯:『蓮山瑞彩壯神明,秀峰拱照納興隆。』『三吉威靈神通廣太聚顯赫集吉祥』想必族親和鄉民住在這世外桃源,多麼滿足,期待子孫一代又一代,更加發達興隆!廟前小溪(圖09)流淌,有一條便橋(圖10)通往另一個聚落。三太廟由多數葉姓族親和鄭姓鄉民捐獻興建,想必另一個聚落都姓鄭。葉鄭兩家以前是好鄰居,兩百年後,在汐止保長坑時,也是好鄰居。
澳溪尋根10(圖08)
澳溪尋根12(圖09)
三太廟前小橋(圖10)

離開三太廟後,遇到三叉路,直走往湖山,右轉往井內。雨很大,沒有人可以問,我們向前直走。當路邊房子不斷出現『沃溪村湖山xx』,我們看見一位大姐走近一個房子,馬上抓住機會問她。當她用閩南語回答『井內』要倒回走時,我馬上頓悟汐止作坡內祖先傳下來的『紫來鄉』就是『井內』,音幾乎一模一樣呀!

回到往井內的叉路,走向井內,一會兒就到一家小店,幾個族親在那兒打象棋輸贏。當我們告知他們:『我們是從台灣來找祖先的。』他們沒甚麼空招呼我們,卻也立刻令旁邊的一位大嫂帶我們去找井內自然村委員會理事長葉金龍族親
澳溪尋根13(圖11)
澳溪尋根14(圖12)  

跟著大嫂過『三落橋(圖11)穿過彎曲的小巷,來到金龍族弟家(圖12)。他去附近鄰居家剛好不在,弟媳馬上泡茶熱情款待三哥和我。不久後,金龍族弟也在弟媳連絡後回到家裡。土親!語親!人更親!葉家清明掃墓,三月初三過節,元宵節不拜.....等習俗都一樣。雨下個不停,金龍弟訴說廈門的祖先一個哥哥帶著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來井內,然後慢慢繁衍枝開葉散下來。

據網路上《蓮溪本紀》和《蓮坂葉氏家譜》記載:「始祖文炳公,號五郎,祖居河間府,生子長次皆不仕,三子顒紹興中登進士第,宦遊京師時遭金虜內侵,朔土雲擾議欲遷而避之,未得其寧止之方,顒之友劉上舍,清漳人也,指示其途,遂舉家依焉,甫二歲而五郎卒,卜地於龍溪縣平和里葉浦社(今漳州市解放軍第175醫院)塋墳葬畢,有同安縣嘉禾里友人陳均往弔焉,遂招與之同居,囑次子元淵偕往瞻之,道其鄉皆仁厚,山川亦形勝,將原買庄田百畝,以供五郎墳塋祭掃之儀,辭劉而從陳,遷居於嘉禾嶼浦源之左,渡江之日,長幼僮僕三十四人,是歲隆興元年(1163)正月廿)日也.....」

蓮溪開基祖頤公,行十三郎、字子平,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帶領自家老幼三十餘人,由漳州葉浦社跟著陳均遷入廈門島,並落腳於浦源陳姓村落的左側,後來因有位地理先生幫先祖在島內轉了一圈,告訴他們說,蓮坂這塊地方,『背有金雞起伏,前有鳳嶼波平,左右龍虎盤環,中有蓮溪清勝。』於是遷到蓮坂,才有了後來葉氏繁衍的蓮坂社

蓮溪堂葉氏一族,在歷史上有過一次慘痛遭遇。明正統戊辰科進士葉普亮,在朝為官時得罪小人,被奸人誣陷。朝廷下旨誅蓮坂三族,派欽差大臣前來。幸虧這位欽差大臣深知葉普亮為官剛正、清廉,實為奸臣所害,便在來福建的路上偷偷通風報信,幫助蓮坂葉氏族人逃離避難。官兵到達蓮坂村時,族人已經撤離,官兵進村後以畜代人,雞犬不留,血染村邊蓮溪

事後部分族人重建家園,而大部分族人不忍再見傷心地,就在避難處定居發展、繁衍建社。到清初,蓮溪葉氏已經發展到仙岳、西郭、東山、枋湖、後坑、嶺下、嶼後、竹坑湖、西林、西山、埭頭、浦南、雙涵.....等17個自然村,連同“母社”蓮坂,有“十八鄉正派同堂”之稱。“目前,世傳迄今已歷三十餘世,子孫繁衍,分居廈門之禾山蓮坂社埭頭(今蓮坂新村)侯卿(后坑)仙岳(仙樂)西郭、東山枋湖薛嶺江頭嶼後湖里倉里西林雙涵嶺下龍海充龍(在角美鎮金山村)同安井內(在蓮花鎮澳溪村)長泰圭塘(在岩溪鎮珪後村)等十八鄉社,而有十八鄉社正派同堂之稱。我祖神庇公恭星於乾隆末年,離開井內後,橫跨黑水溝台灣海峽,來台定居汐止作坡內篳路藍縷,開拓田園,十分艱辛!輾轉幾代,大台北都會區工商發達,子孫不再務農,紛紛離開作坡內,祖宅埋沒荒煙蔓草中,祖塋也遷於汐止保長坑公墓。

 雨稍微停歇,金龍弟帶我們去看祖堂蓮井,半路經過池府王爺廟(圖13)(圖14),裡面供奉池府王爺和福德正神,是族親心靈寄託之地。正前方就是井內古堡,可惜已經頹毀凋敝!
澳溪尋根16(圖13)  
澳溪尋根15(圖14)  

車子轉個彎,沒多久就來到蓮井故宅(圖15),這是葉氏祖先最早來井內定居之所。住在祖堂旁的一位嬸嬸也過來寒喧,一起合照(圖16)(圖17)。可惜的是我們不是預約拜訪,保管這個祖宅鑰的族兄不在,無法進入。隨後參訪的另兩棟祖宅,也是一樣鎖著,只能在門外看看或照相。
澳溪尋根19(圖15) 澳溪尋根22(圖16)澳溪尋根20(圖17)

澳溪是一條逶迤在群山中的溪流,溪的盡頭,再翻過了山是泉州市的安溪。澳溪往下流匯進西溪,經同安,最終流向廈門匯入大海,在古代曾經是蓮花和石澳山中重要的水上運輸通道。“澳溪村”在澳溪的上游,因溪得名,自古就是很適合居住的地方。相傳南宋理學家朱熹曾任同安主簿時,來到這個村莊,看見這裡是一個盆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四面環山,僅有一條小徑通向外界,大有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真趣,因此稱其為“安樂村(圖18)(圖19)。千百年來,這里地靈人傑、才俊輩出,清代福建水師提督吳必達、清代同安首位進士李其蔚、“世界十大華商之一”郭芳楓、乒乓球世界冠軍郭躍華等,其故里都在澳溪

澳溪尋根41(圖18)
澳溪尋根27(圖19)
澳溪尋根32(圖20)
 

澳溪尋根34(圖21)  

澳溪村口除了朱熹題詞的『安樂村』古塔(圖19),還有澳口岩,又稱“石佛岩(圖20),岩洞中立著兩個石佛。進入村子不遠處,另外有一塊鐫刻“小武陵”字樣的巨石,這是清同治年間,貢生陳柏芬同樣感受『桃花源』的意境鐫刻“小武陵”,石刻下方就是原來進村的古道,還存有當時鋪路的石板和卵石塊,由此可以聯想到當年這裡曾商賈如雲的盛況。

金龍開車載著我們來到安樂塔石佛岩,可惜興建中的廈安高速公路橫腰斬過石佛岩對面的山丘,處處可以看到忙著施工的工地,澳溪村這個桃花源是否能依稀美麗,令人堪憂!從二千零二年澳口岩修建的捐助,可以看出石佛內居民大部分姓郭,也可以了解澳溪古稱石澳堡(圖21)是錯不了的。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K 的頭像
    IK

    IK(葉萬億)的部落格

    I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